你可以先想像一下, 你在你最親的朋友社交媒體上看到:「我想離開這令人疲累的生活,從此以後不用再哭泣。」你下一步會做什麼?
較早前馬來西亞有一震驚全球的新聞: 一名16歲少女在Instagram發起投票問網民,到底她應該選擇死亡還是活下去;結果有69%人投下「死亡」的選項,不料數小時後少女跳樓自殺死亡。綜合外國傳媒報道,該名馬來西亞少女Davia Emilia周二(14日)在Instagram發起一項投票活動詢問followers 意見定生死,在帖文上稱這很重要,請幫我選擇死亡還是活下去。結果顯示69%人投「死亡」,少女不久跳樓身亡,當日晚上8時被發現伏屍在砂拉越古晉市一個3樓平台。當地警方透露,少女曾患抑鬱症,她死前在Facebook發文,我想離開這令人疲累的生活(WANNA QUIT F**KING LIFE I’ M TIRED)。
這個新聞讓我們反思兩個問題:
1. 為什麼要讓自己的生命決擇落在一些不重視自己的人手上。
2.是什麼讓人走到了絕路,非死不可?
1960年代,美國知名學者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做過一系列的狗隻行為研究,他把狗關進一個牢籠裏,只要鐘聲一響就施以電擊,狗無法逃脫,只能在籠裏四處亂跳和哀叫;經過多次電擊後,他把籠門打開,當鐘聲再響時,狗不但沒有逃跑,而且在電擊未出現前就倒地哀嚎並且渾身顫抖。
我們或會問,為什麼狗連簡單的逃跑都做不到,明明出路就在眼前?原來在前幾次實驗中,狗已經認定到逃跑沒有用,只能絕望的等待即將到來的苦難。實驗組的狗甚至出現了憂鬱症的徵狀,這個現象被稱為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。
片面鼓勵 毫無幫助
大家可以想想,乏力是否和「習得性無助」有關?他們是否覺察到自己不可能達到特定的目標,或發現沒有成功的可能時,就採取一種自暴自棄的行動?作為他/她身邊的你又曾否有「只要你肯,其實只需一步就可走出困境」的偏見?這句說話對於「習得性無助者」毫無幫助,因為我們忽略的是這個實驗的過程,亦即一個人變得無助的過程。塞利格曼稱這個過程為他/她們是習慣了無助和無望(they had learnt to be helpless)。
所以如果你想帶你的朋友離開牢籠,以下有一些建議:
1. 嘗試靜靜地聆聽對方「習得無助」/ 憂鬱的過程
2. 運用同理心,嘗試易地而處,理解對方的處境
3. 不要急於給予建議和解決方法,情況就如實驗中你急於將狗帶離牢籠,你只會令他/她 感到恐懼
4. 如果覺得擔心他/她的狀況,你應該鼓勵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
5. 如果情況緊急 (例如朋友非常困擾丶甚至有自殺的想法) …請立刻尋求專業人士或社區資源求助。
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
參考新聞: https://topick.hket.com/article/2351391/IG投票定生死%E3%80%8069-粉絲投「死」大馬少女跳樓自殺
圖片來源: Freepik.com